肛門周遭相關疾患性別與病灶發生率分析

男女發生率分析

  • 男性比例 60% 60%
  • 女性比例 40% 40%

男性肛門疾患發生率

  • 痔瘡 50% 50%
  • 膿瘍/瘻管 20% 20%
  • 肛裂 10% 10%
  • 其他 20% 20%

女性肛門疾患發生率

  • 痔瘡 60% 60%
  • 肛裂 20% 20%
  • 膿瘍/瘻管 5% 5%
  • 其他 15% 15%

肛門周遭疾病有分很多:內痔、外痔、肛裂、肛門膿瘍、肛門瘻管….等。肛門疾病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,約有80%以上的人都有這類的疾患,即早發現病灶即早治療,大都能穩定控制病情。

齒狀線:直腸(粘膜)和肛門(皮膚)之間的邊界。
肛門隱窩:齒狀線凹陷處。
括約肌:用於閉合肛門的肌肉,有分內外括約肌。
肛墊:有網狀血管神經分布,肌肉彈性高,主要用於閉縮肛門。

  痔瘡疾病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,男性和女性的病患比例將近各佔一半。痔瘡問題有分:內痔、外痔(血栓性外痔)、混和痔,通常一般人較常發生的病灶幾乎都是內痔問題,但大部分的患者都會拖長時間,而導致病情嚴重變成外痔問題或是其他肛門疾患。

痔瘡發生原因:
長期的便秘、排便太硬或是嚴重的腹瀉,都會造成肛門的過度負擔。工作上或是生活上長期提重物、久坐、久站也會造成腹壓過大,一段時間後就會造成靜脈叢組織越來越大。如果都不理會,時間久了,痔瘡叢就會變大並脫出肛門。

痔瘡的症狀:
通常會感覺肛門口癢痛、排便時會有流血現象(鮮紅色)、常感覺排便不乾淨會殘留在肛門口、進而痔瘡就從肛門脫出。

內痔類別與症狀說明

內痔一期:

痔核較小,排便時不會有疼痛感,但有常出血症狀,有時便後出血會減少或停止。

內痔二期:

痔核體增大,排便時有時會跑出肛門口外,有時可用手推回肛門內,出血量較多且也較有疼痛感。

內痔三期:

痔核增大,肛門會有腫脹下墜感,排便時會嚴重跑出肛門口,需要用手推回恢復,疼痛感較大。

內痔四期:

痔核脫出肛門口已無法推回恢復。任何時候痔核都脫出肛門外,會有黏液滲出,導致內褲變髒。

外痔類別與症狀說明

血栓型外痔:

肛門外血塊引起的腫塊,明顯的疼痛劇烈,與肛門突然的腫脹感,通常為排便較硬、較粗、久站、久坐引起,血栓也可能破裂流血。

靜脈曲張型外痔:

內部許多血塊因起的外痔,腫脹感且無法復原,肛門周遭隆起且劇烈疼痛。

混合痔種類與症狀說明

混合痔第一階段:血便

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為排便時,糞便引起擦破粘膜或排便過於用力,而引起肛門擴張引起血管破裂出血。如果長期發生血便問題,就有可能會出現頭暈、貧血現象,長時間如不理會甚至會出現暈厥的情況,要特別注意。

混合痔第二階段:瘙癢

晚期混合痔痔塊會脫垂以及肛管括約肌會變鬆弛,造成分泌物流出及肛門瘙癢感與濕疹產生。隨著分泌增多就會污染到內褲。分泌物造成的潮濕、瘙癢,就會忍不住去抓而造成流膿流血,這樣會讓治療更加困難。

混合痔第三階段:痔塊脫垂

到晚期痔體增大,在排糞時痔塊會被推出肛門外,嚴重者就可能需要用手推回回復。一般每次上完廁所,就要推回很麻煩,影響正常生活,通常到第三階段就需要手術治療,療程相對會較久且治療費用相對都會較高。

混合痔第四階段:黏液外溢

到此階段,直腸黏膜已長期受到痔核的刺激,分泌物增多,粘液會不斷外溢。長期不斷刺激直腸粘膜,有可能會引發直腸相關疾病,通常會被痔瘡掩蓋不易確診,會導致更大危害病灶。

肛裂類別與症狀說明
肛裂女性患者較男性居多,通常發生在20~40多歲的年齡。
肛裂分為:新鮮型肛裂與陳舊型肛裂。
肛裂發生原因通常是因為排便太硬或是腹瀉造成肛門皮膚撕裂破損,由於因為疼痛感較大,往往造成不敢排便或是忍住不便而導致便秘問題產生,如果持續且長久發生這樣的問題,傷口會變成慢性肛裂情況,且可能造成肛門潰瘍問題,也有可能造成肛門狹窄問題。